文珠教学名师周建渝:教学让我保持年轻的心态

1

Body

编者按:三寸粉笔,三尺讲台系国运;一颗丹心,一生秉烛铸民魂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,承载着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。

为表彰长期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、辛勤耕耘,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,2021学年,中文系(珠海)为周建渝、朱崇科、许树妙老师颁发“文珠教学名师奖”。他们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,提升教书育人本领;他们既是同学们的学问之师,更是品行之师。

周建渝讲座教授曾先后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,2019年正式加入中文系(珠海),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、中国古代经典细读、中国古代文学概论等课程。周建渝教授精彩的课堂教学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后辈师生的指导关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 本期推送,让我们走近周建渝教授,一览他的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吧!

 

薪火相传:风趣、有活力的课堂

 

本科毕业之后,周建渝被分配到大学任教,他表示,当初就个人志向来说,本来也想当记者的。但任教之后,周建渝发现通过备课可以把原先所学进一步地梳理和细化,这对做学问也有所裨益。他慢慢地从教学中找到了乐趣,再想起求学时自己的授业恩师们,周建渝似乎感受到一种力量:“他们不光是在学问上影响了我,而且在人格、师风上,如‘见贤思齐’所说,启发了我,促成我在教师行业坚持做了一辈子。”

 

为了减少学生课上做笔记的时间,周建渝的课为学生提供了讲义,因此同学上课不需要埋头苦记笔记,能够更加沉浸在课堂讲授中。除了讲义的内容,他在课上还会结合文本细读做一些自由发挥。比如在讲《窦娥冤》时,文中有个角色叫张驴儿,周建渝想起在国外参加会议时,这个角色被翻译成“Donkey Chang”,觉得有趣,便全程以此称之;谈到柳永《雨霖铃》中的清秋与离别时,他旁征博引,即兴在黑板上写了几个竖排繁体大字:“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”。每当谈起古代文学,课堂上的周建渝总是精神饱满,眼中闪着亮光。

 

除了文本细读外,周建渝也很注重将研究生常用的“seminar”形式运用到本科教学中,留给学生表达的空间。课堂展示后,他要求小组提出几个问题,再留出20分钟鼓励学生课堂发言,每当一位学生发言后,他再做补充点评。

 

尽管已年逾六十,周建渝在教室中仍健步如飞,把话筒一次次递到举手发言的学生身边。令他欣慰的是,文珠的学生在课后也常在微信群发送信息,提出对问题的思考。谈及这种讨论模式,周建渝说,早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时,他就注意到,导师余英时每周上研讨课,都让学生现场讲自己所看的书,他再结合书和所讲内容进行补充;而在新加坡及香港任教时,他发现每周有三个课时,其中一个课时为“导修课”,专为学生做报告而设置。周建渝说,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学生获取知识不再是大问题,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辨,以及如何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课堂所要考虑的不仅是传授知识,还要考虑以什么方式传授知识,在传授过程中,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进来,才是更重要的。

 

以生为本:亲和、有关怀的教授

 

现实中的周建渝和课堂上一样,没什么架子,衣着朴素,平易近人。对待学生,他总是常换位思考,亲和爽朗。

 

2021年,中山大学开始实施大类集中培养,对周建渝来说,如何在一个学期之中,给学生讲授好“古代文学概论”,并与大学二、三年级课程有机衔接,显然是一个新挑战。对古代文学史的讲授,国内大学一般采取“以史带作品”的传统方法,每一时代重点介绍其间某些作家、作品,但耗时过长,而且对于某一类文体的纵向梳理较为薄弱。周建渝平时就发现,学生们对不同时期的作品、流派较为熟悉,但对于文类的把握有所欠缺。于是,他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的王治田老师商量好,以文体为焦点,讲授古代传统的诗赋词曲等重要文体的发展流变特点及原因。为了让课堂内容更便于学生掌握,周建渝也常常会鼓励同学们问问题或提建议。“向老师提问是学生的权利,回答问题是老师的责任。”这是周建渝课上常挂在嘴边的话。 

 

课堂之外的周建渝也总爱和学生打交道。课前他总是提早来到教室做好准备,与学生聊聊天,“今天天气有点热” “同学们是不是来不及吃早餐呀” “大家什么时候放假啊”……偶尔他也好奇,现在的学生课下都在干些什么,在想些什么?于是会走到学生身边,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关注点,在后续课堂上能够有针对地调整教学。因为疫情,今年大类培养中的“古代文学概论”课程多数情况下只能改为线上授课。在课间休息时,他抱起自家的猫咪,与屏幕前的同学们互动分享,活跃气氛。

 

教学相长:谦和、有耐心的前辈

 

教学,不仅仅需要接触学生,也常常需要和同事交流经验,提高教研室的整体授课水平。系里对新进教师有试讲考查活动,周建渝会对新老师分享自己任教的经历,鼓励他们不要怯场,遇到学生的提问,若一时答不上来,也可以课下查阅资料,下次再做讲解。

 

今年,新进教师接到新课程任务时遭遇了困难,周建渝怕书面解答不够清楚,打了一个很长时间的电话,就课堂考勤如何完成,课程考核、教案如何设置,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等问题同新同事耐心交流。平时,在周建渝给学生们授课时,常会有新进教师前来学习教学经验,收获满满。

 

在教研室读书会、青年学术沙龙、学术小组评议等活动上,常常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。系里曾经参与组织AAS-in-Asia会议小组,周建渝很爽快地答应担任评议人。每一份会议论文摘要,他都细致地一一阅读,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。周建渝感叹,他深知如今的年轻教师压力之大,作为过来的教师,能助点力,对他而言都是非常愉快的。当然,遇到操作网络系统等技术问题时,他也经常向年轻老师求助,学习新科技、新技术。

 

谈到荣获“文珠教学名师”称号,周建渝教授笑着说:“如今的教学环境对教师的要求比八九十年代高很多,年轻同事们的教学水平比我刚任教时要好得多,同学们的活力也感染着我,让我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,推动我不断完善教学工作。”

 

采访、撰文 | 黎海斌 柳淑蕾